求职成功案例分析

添加日期:2013-11-12      [ 打印 ]  [ 收藏 ]  [ 关闭 ]

【个人信息】
姓名:骆楠      去向: 瑞银投资银行
毕业学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研究生(本科)/ 专业:本科/市场营销
生日:1981.10.9 性别:女 出生地:北京   星座:天平
背景概述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本科生,成绩优秀,具丰富的社会活动经验和跨国公
司的实习经历,作为交换学生赴美国学习一个学期。
学习成绩        系排名第一
外语成绩        CET-4: excellence;CET-6:excellence
学生工作        时间: 2003     单位/组织:北大市场营销协会创始人之一
        参与重大活动及担任职责:N/A
学生工作        时间:2002      单位/组织:光华学生会外联部副部长
        参与重大活动及担任职责:协助组织"大庆油田光华管理学院文化节"
实习兼职        时间:2003.7~8 单位/组织:英特尔中国公司北京分公司
        担任职责和参与项目:
①协助教育部门经理策划第18届“英特尔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
②参与公司教育部门与北京科协的项目合作谈判
③作为团队核心成员组织了“英特尔科技日”媒体见面活动
研究课题        协助北大光华市场营销系副主任进行“Medals in Transition”课题研究
发表文献        N/A
重大奖励        “第四届北京大学科技园杯创业大赛”, 三等奖;
“清华大学第五届富士通杯创业大赛”,“创业之星铜奖”“优秀创意奖”。
“中集”奖学金;“SK”奖学金;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ING安泰”奖学金

【SWOT分析】

一、优势及其使用
1.优势(Strength):
(1)   名校毕业
(2)   成绩优秀,多次荣获奖学金
(3)   社会活动丰富
(4)   跨过公司实习经历
(5)   创业大赛获奖
(6)   文艺体育全面发展
(7)   赴美交换学生
(8)   一定的研究经历

2.   优势的使用:

(1)   名校会吸引更多的公司进行校园招聘,因此有更多选择;
(2)   成绩优秀则具有更高的被选择的几率;
(3)   丰富的社会活动体现出较强的综合素质,与公司所寻求的leadership(领
导能力), teamwork(团队合作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沟通能力)等吻
合,且有把学习和工作协调好的能力;
(4)    增加一定经验,接触正规的企业运作;
(5)   创业大赛能体现一个商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这里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的实
际应用,也充分体现出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6)   并非死读书,有生活情趣,能将学习与爱好协调好;
(7)   英文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面试,且该经历使我具有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国际化的视角);
(8)   两项研究经历使自己相对于其他本科生有了一定优势,体现出research的能
力。

二、劣势及其弥补
1.劣势(Weakness):
(1)   专业比较泛,数学和财务方面基础不够;
(2)   对行业和宏观经济状况关注的少;
(3)   本科,女生。

2. 劣势的弥补:
(1)   一是申请的公司和职位与专业相对来讲更对口,二是多选了数学和财务的课
程,并在面试前温习基本知识;
(2)   尽量多的关心时事,坚持看报或浏览网站上新闻,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讨论;
(3)   有些公司有硬性规定,只要男生或者研究生。在应聘时避开这些公司。

三、机遇及其把握
1.机遇(Opportunities):
(1)   更多的公司进入校园,尤其是咨询和投行较往年招聘人数有所增加;
(2)   身在北京,机会多。

2. 机遇的把握:
(1)   让自己well-prepared,提前寻找case interview的相关介绍,适应这种特殊面试。
(2)   抓住这些机会。
四、挑战及其排除
1.挑战(Threats):
(1)   找工作期间身在美国;
(2)   研究生人数较往年更多,扩招后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也大大增加。
2. 挑战的排除:
(1)   主动与公司联系,争取推迟面试,但结果仍不理想,错过了大部分公司;
(2)   保持信心和良好心态,相信自己的优势,努力把握每一次机会。

【毕业点评】
问题1:你觉得你在毕业出路中的个人定位和策略制定上最可取的是什么?最遗憾
的是什么?
最可取的:客观理性的分析了自身情况和客观形势,没有盲目跟随他人,坚定信心
,作出了适合自己的选择―放弃保研,找工作。
最遗憾的:仍然低估了在美国找工作的难度,导致可选择的范围很小。

问题2:请根据你的最终去向回答:
如果你决定就业,你觉得什么是你在找第一份工作时考虑最多的因素?

主要是未来的发展机会,以及该公司所处行业,提供的职位与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否相符合。
如果你决定读研,你如何预期研究生毕业时的你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如果你决定出国,你觉得大学四年或之前的更长时间里是哪些因素坚定了你最终出
国的信心和理由?


问题3:360度测评 ----看看你周围的人是如何评价你和你的最终选择的呢?
      同学的评价 :各方面都很出色,综合素质很强。
      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评价:她们这一届的牛人。
      老师的评价:很有心,也很用心,潜力很大,未来一定会发展的很好。
      家长的评价:对自己要求严格,很上进。一直也比较顺利。

【个人自述】
   又是一年毕业时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为毕业后该选择什么道路而犹豫不决;几个月前,我还在美国尽心尽力为找工作而准备着;而几个月后,我将告别北大,就职于一家世知名的投资银行。回首这一年来选择路上的平坦与坎坷,可谓百感交集。
    总有学弟学妹在羡慕我拿到好Offer后,向我取经。其实经验倒不敢说,有一些心得体会愿意与大家分享,希望能给以后毕业的人们一些鼓励和启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谈到今天的我,就不得不回顾一下本科这四年一点一滴 的沉淀与收获,也给大家一些背景信息作为参考。
    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就比较坚定的选择了商科,最终如愿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一贯好强的我四年来学习上一直保持在系里领先,同时也一如既往的投入到各种感兴趣的活动中。周围一些同学的大学生活比较极端,要么是刻苦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要么是除了学习都异常积极。而我个人更喜欢平衡的生活,也认为这种平衡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得到了很大积累。这也为我找工作的成功打下了基础。Top的专业排名和GPA,连续四年奖学金,学生会工作经历,创业大赛获奖,知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实习,科研和教学研究助理工作以及赴美国交换学习等等,都成为我获得公司面试机会的敲门砖。可见收获都是靠四年中的积累,而非面试那几十分钟能决定的,所谓“厚积薄发”。

(一)就业VS读研VS出国
   分享找工作经验前,我想先就很多同学关心的如果选择毕业后的道路问题,说一下自己的体会。
   刚入大学的我还很传统的认为,一个人“飞黄腾达”的道路就该是上大学,然后读研究生,博士生,直到博士后,所以当时我觉得四年后保研是最好的路。然而大三的时候,当我真正开始考虑毕业后的选择时,我发现自己坚持的观念是值得置疑的。
    通过与师长的交谈和自己的分析,我渐渐明白读研只是毕业后多种选择中的一个。出国,读研和工作这摆在大学生面前最常见的三条路,并没有好坏之分,评价的标准应该基于个人的兴趣和对周围环境的客观分析。当我想听听师长的建议时,常常最先听到一个问题:你想要什么,你以后想做什么?只有当你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才能理性的作出选择。如果想在学术领域有所成就,那么应该首先考虑出国深造或者在国内继续读研;如果想在职场有所发展,尤其对于商科的同学来讲,恐怕先工作一段时间更为合适。学历并不是一个人能力高低的标志,更客观的说,它应该体现价值取向的不同。
    于是,我开始认真的思考,到底我想要什么。由于大四上学期要作为交换学生去美国加州学习一个学期,在签证上有一个两年之内不能去美国读书的限制,加上不想出去读5年的博士,我就把出国读书这个选择很快的排除了。
    虽然那时我有保送本院研究生的资格,并且把握很大,但是基于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背景经历,我在就业和保研之间开始犹豫。放弃保研的成本很大,但是我知道从个人的兴趣出发,自己并无心在学术领域发展,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office lady,在商场上寻找自己的定位。我的专业具有需要较强的实践经验这个特点,如果不是出于钻研学术的目的,先工作会更有好处。外企更加青睐本科生,而我的目标就是外企。并且,我一直希望能出国读MBA,这需要工作经验,如果先在一家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工作,再申请出国读MBA,会是更适合我的选择。另外,很多人读研出于这样几个因素:换学校,换专业和北京户口。对于本科学校不很出名,所学专业不理想的外地同学,读研是一条非常好的路。而我对北大很满意,我热爱自己的专业,又是北京生源,这些因素对我来说并没有“正改善效应”。
    经过一番理性分析后,我更倾向于工作。虽然周围的很多人不解,也听到很多长辈反对的声音,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当在越洋电话里告诉父母我最终的决定时,当我把放弃保研的声明传真给系里的教务时,我就知道,我要克服在美国的种种不利因素,背水一战了。

(二)Job hunting----伟大的系统工程

    有人把找工作称为一个系统工程,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从材料的准备,笔试,面试,到选择offer,哪一环都不能忽视。

1.战略准备
    就我自身来说,在找工作正式开始之前,我主要从几个方面做了“战略”准备。
    首先是对自己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的分析,明白自己的特点,兴趣,优势,劣势,给自己一个期望和目标,这样才能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把握自己,不盲目跟从。比如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背景,我就比较适合去外企(因此本篇的找工作经验都是针对外企的),所以对于公务员和国企基本没有考虑。
    其次是对公司有个大致的了解。包括公司按行业的分类,例如大家常把公司分为实业公司和咨询,会计师事务所,投行等professional service行业。或者分成外企,国企,事业单位等;每年都有哪些公司来招聘;通过哪些渠道来了解信息等等。将备选公司列出一个名单。
    在此基础上,要有一个将自己和这些公司match的过程,将自己定位。这也是前期准备中最重要的一步。你要明白自己最最想去的行业/公司是什么(先不考虑能力问题),即所谓的dream company;有实力能拿到offer的公司是哪些;完全没有兴趣的公司是哪些……。分出几个层次,这样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需要提出的是,在选择公司的时候不能很盲目的根据工资等来断然下结论。有些同学盲目的喜欢投行和咨询,却忽视了那些发展机会很好,工作强度又相对小的国企或其他实业公司。这种浮躁和趋同的心态是应该避免的。适合的才是好的,虽是老生常谈,却很难做到。
2.战术要领
如果说上面是初期战略上的准备,那么在战术上,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材料准备
这里的材料不仅仅是简历,求职信和成绩单。以前做过一些项目的相关材料,奖证,实习证明等都应该复印好,在公司要求的时候能及时提供。比如我在面一家行业内全球第一的公司时,面试官提出他们的program只要金融和会计专业的学生,我及时出示了自己的成绩单,表明我修过很多相关的会计和财务课程。他们于是问了我一些相关的专业问题,也比较满意。最终还是拿到了这家公司的offer。简历和求职信是敲开公司大门的第一砖,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投行和咨询公司,在第一轮筛选简历的时候,淘汰率非常高,往往是几千分只留下百人左右。所以没有出色的简历是很难进入下一轮的。简历本着“简”和“历”的原则,要将个人经历中闪光的地方,与应聘工作相关的地方简明的展示出来,根据不同公司修改,并且要注意语言和排版。而求职信更是要针对应聘公司修改。有的同学把给A公司的求职信不经修改就直接发给了B公司,结果可想而知。关于简历和求职信的写作有很多介绍的文章和书,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个人的准备材料的公司应该尽量在公司来招聘之前做完,并以后的日子里根据申请公司的不同慢慢改进和完善。9月份就开始有公司陆续进入校园招聘。这时候,要根据前面提到的定位,留意哪些公司是自己感兴趣的。我了解公司招聘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学校的BBS和中华英才网。建议大家多在BBS上和同学交流,分享信息。有人说大家都是竞争关系,不愿意透露太多的信息。但我不这么认为,后面我也会提到teamwork对于找工作的重要性。

收集公司相关信息并申请
   得到招聘信息并确定申请该公司后,要一边做公司的research,即我们常说的“homework”,一边开始申请。所谓的research,就是要了解这个公司的背景,业务组成,所在行业特点,业内位置,员工发展计划,近期新闻等,如果有可能,还要多找一些前人的面试经验。大部分的信息在网上可以找到。这些内容在回答网申的open questions和日后的面试中,都是非常有用的。但是这个工作很令人烦躁并且耗时耗力,一个人想完成十分困难。而当时身在美国的我,和同去的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小组,大家分工负责几个公司的research工作,每周定期开会交流材料并讲述“研究成果”。除此之外我们还及时分享招聘信息,互相修改简历等。我们的teamwork使小组里的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提高效率的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也希望大家在找工作的时候多成立互助小组,每个人都会受益。
   在做research的同时,可以进行申请,多数公司是在线申请,也有一些公司要求书面材料或者二者兼顾。一定要按照公司的要求去做,并且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在deadline之前要把工作做完,如果因为错过了申请时间而错过自己喜欢的公司,就很不值得了。在申请时候常会遇到一些open questions,当时有个公司一下就要求回答8个,让人痛苦不堪。但是这些问题在以后的面试中也常会遇到,提前准备也
是有好处的。
笔试和面试
    申请之后就是等待笔试或者面试。笔试我只参加过一家公司的逻辑和性格测试,完全不需要个人进行准备。它实际上在测试你和公司是否match,不涉及能力问题。而各个公司的笔试内容往往差别非常大,由于自己经验不多,就不细说了。主要谈谈面试。要说明的是,由于我12月中旬才回国,那时候很多公司已经发
Offer了。虽然我拿到很多公司的笔试和面试资格,却因为时间问题而无法参加,确实很遗憾。回国后只有两家我心仪的美国咨询公司和两家实业跨国公司还在招聘的过程中,所以我只面试过4家公司,经验并不多。但是我拿到了3家公司的Offer,加上最后选择的这家投行,一共是4个Offer。因此还是有一些体会可以跟大家分享的。
   面试有很多种,常见的是telephone interview, face-to-face interview, case interview, group interview, assessment center等。我遇到了前四种。电话面试往往是公司采用的第一轮攻势,其主要目的是考察你的英语口语,通常都是提问有关你简历上的问题。可见口语非常重要。有人说得英语者得天下,虽然夸张了些,但也说明其重要程度非同小可,尤其是后面的面试基本都是英文进行,如果口语好就有很大优势。所以建议有志于进入外企工作的同学提前练好口语。我除了第一次接到电话面试非常没有经验答的一塌糊涂外,以后每次通过电话面试都能进入下一轮。
    至于当面进行的面试,要注意着装和礼节,面试时面带微笑,保持与面试官的eye contact,努力和他交流而非被动回答。这些技巧很多地方都有提到,面试前建议自己对着镜子练习一下。Face-to-face interview 是最常见的那种一对一面试,问题很不固定,可能关于简历,可能突然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你解决,可能考察你专业知识,也可能测试你的性格。严格的说我只参加了两次,但在case interview中,会穿插这种类型的面试。对于这种面试,只要提前熟悉自己的简历,尤其是一些细节,对常见问题预先有一个回答思路就可以了。
    Group interview 是多人面一人,问题和face-to-face的差不多,只是多人提问时间会更长。我曾经历了两场长达一个小时的英文group interview,被五个人轮流提问,对脑力体力都是种考验。
    Case interview 是我想说的重点。一是因为它是咨询公司面试的特有手段,二是因为我一共面过6个case,经验更多一些。Case interview的一般形式是面试官给出一个简单的Case,比如,我发现最近公司的利润下降了,什么原因?然后由被面试者来解决case中的问题(比如这个例子就是要找出原因)。由于面试官开始时给出的信息非常少,所以需要你自己的去挖掘。而这个挖掘信息,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你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面试官要考察的重点,而非你得出的结论。所以,在面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首先要给出面试官自己分析这个Case的思路,然后选定相关有效的framework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你认为必要的信息,要通过与面试官的交流得到,最后给出相关的solution。在面试过程中,有的面试官会很nice的引导你,但也有的一言不发,只听你独自分析。不论是哪种,要对自己有信心,要试图和面试官去交流。我在面试拿到Offer的这家咨询公司时,和每一个面试官都聊的很开心,在轻松的气氛中把case做完了。Case interview更侧重考察能力,如果在短短的30分钟内case做不出来而且思路混乱,
一般来讲很难通过。但是这里面也有技巧可循。具体可以看看咨询公司的主页,在career部分往往会给出一些Case interview的tips。
 3.心态调整
   心态在找工作这个系统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找工作前期,很多同学都会高估或者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而随着找工作进程的展开,一些人开始拿到Offer,另一些人接连被拒,于是很多人的心态开始大起大落,甚至开始给自己定位准确的同学也会怀疑起自己的能力,变得盲目和烦躁。有的同学还把自己和别人定位成竞争关系,抱着“你死我活”的心态单打独斗。这些都会影响到找工作。所以在前面我谈到要做好那些知己知彼的工作,找到和自己match的公司,分出层次。这样自己的心态也会比较稳定,对自我的评价也会相对客观。
    其次就是我强调的合作,在team中你会感到更有力量,你的负担会小很多。当然求职的成功与否也有很大运气的因素在里面,有正确的定位并且保持信心,就离成功不远了。
    最后想提醒大家的一点是,别人的经验都有其自己的背景在里面,不能生搬硬套,也许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一定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现实的情况。

(三)突如其来的选择

    就在我以为我会这样结束大学生活,步入一个我心仪的咨询公司开始我的职业生涯时,一个意外的机会让我面临新的选择。
    这家世界知名的投行在4月底发出了招聘投资银行部门(IBD, investment bankingdepartment)实习生的消息。由于我认为自己非金融专业,与投行没有太多的接触,因此一直没有申请过投资银行,而能去感受一下“传说中”的投行生活,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体验。本着试试的想法,我投了简历。没想到最终顺利拿到了Offer,并且不是实习生而是全职的Offer。毕业当头,我要试着重新规划我的职业生涯了。
    与其说是选择公司,不如说是选择行业。投行和咨询都很有吸引力。在和一些相关人士聊天后,我了解到这两个行业本质上是类似的,都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但是在以下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从工作涉及的领域来看,投行,尤其是IBD,主要负责公司的上市和M&A业务,服务局限在金融领域,因此内容相对单一;咨询公司分为很多种,我原本选择的公司属于管理咨询公司,会为客户提供管理相关的各种建议和解决方案,不仅仅在财务领域,因此更加多样化。
    从工作强度和物质回报角度看,投行的工作强度很大,但是物质回报较高,年薪是咨询的两倍还要多;咨询公司工作强度好于投行,每天平均加班时间比投行少2-3个小时。
    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投行培养金融领域的专家,咨询培养可以与公司管理接轨的领导者。在投行工作若干年后,很多人选择跳槽到咨询公司,或者创业,还有人选择不再工作,很少有人回到产业的公司中;多数选择咨询公司的人会在工作三年左右后去读MBA,再跳槽到投行,或者留在咨询公司(考虑到MBA的学费很高,这两个行业是快速还清债务的好选择),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知名的跨国公司。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投行,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我一直对金融行业比较感兴趣;二是本科毕业,使我拥有宝贵的时间财富,即使以后转入其他行业或者再出国读MBA也还有很多机会;三是自己希望能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习一些具体实在的东西,尤其是以前比较缺乏的知识;四是相似劳动强度下,投行有更高的物质回报。这一点其实不需要刻意回避,面试官在面试的时候,如果听到被试者强调自己不在乎薪酬,相反可能会觉得他不够诚。
    其实,毕业的时候进入哪个行业不能代表着以后的发展方向就完全确定,虽然影响比较大,但是我们还是会有很多的选择机会。年轻的时候多尝试一些,积累一些能提升自身价值的东西,以后不论在哪个领域,都会做的出色。

(四)打赢“非典型”的战斗
   
    由于找工作的这个学期主要在美国加州,使我的经历也变得非典型。虽然去美国交流是很多同学都羡慕的机会,但客观的说,是有利有弊的。而这里的“弊”主要体现在对找工作的同学影响很大。
    正如我前面所说,很多公司9月份就开始校园招聘,而我们要12月中旬才能回国,这时候大部分的公司已经完成了招聘的所有工作。对于这种公司,我除了网申外,还会主动给HR打电话说明情况,申请推迟面试。很遗憾的是这些公司都因为不便为我单独安排面试而使我错失了机会,只有一家公司给我推迟了面试,虽然最后我忍痛拒掉了它的Offer,但心里还是非常感激,对这家公司的印象也非常好。一次次拿到面试通知却因为身在美国而不能参加,这种感觉不比被拒好受。但在努力和公司沟通的过程中,我仍然充满信心。因为我知道,我是有实力的,只是现实的原因让我错失很多机会。心态的调整也给了我很大帮助。于是我一如既往的做好我的准备工作。在去洛杉矶和纽约的飞机上,我仍然在看公司的research材料;在哈佛难得找到上网的机会,我完成了两个公司的网申;在拉斯维加斯的大街上,我还在找公用电话和国内公司联系;深夜三点完成课程作业后,我还在修改cover letter和open questions;在周围同学无忧无虑享受这段难得
时光的时候,我却总是有赶不完的deadline,看不完的材料。这四个月是我大学中最忙碌,最充实的一段时间,自己一个人克服了很多困难,也有了很多收获。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在高压下工作,到北京后我没有来得及倒时差就接连面试了三家公司,并在回国一周后就拿到了自己心仪的Offer。

   那些四年里点滴的努力,那些在阳光加州的日子,那些找工作的经历,都会成为我记忆中宝贵的部分。如今,又是一年毕业时,我将离开燕园,开始自己新的历程。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还在前方。而还有很多人要经过毕业的选择,找工作的磨练。愿我的体会能给大家一些帮助,更愿你们在未来的路上一帆风顺。
【编者点评】

    骆楠同学的成功带有运气和社会成分,这也是找工作时必不可少的。从今年开始,香港的H股市场开始复苏,而在经历了前两年全球的各主要投资行业的战略萎缩(尤其是亚洲市场)后,其业务人员严重不足。为了抓住H股复苏机会,他们正在加紧招聘中国雇员。但是,更重要的则是她平时的积累再加上正确的求职策略才使她抓住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机会。
    对于以下三个投行案例,我们还特意请南洋林德企业顾问公司董事长、著名金融投资专家温元凯先生作了精彩点评。对于骆楠同学,温先生说:“她在career design方面有非常清晰的概念,而我们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都是做得不太好的。她选择了很现实的路,她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弃保研和出国,得到去美国交换学习的机会,她在这几个月里学到的东西,给她带来的职业生涯和视野上面带来的提升比什么都重要。”

Copyright C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鹤山人才网 粤ICP备16090656号

联系地址:鹤山市沙坪大鹏路173号二楼自编号201、203

招聘、求职专线:0750-8888855、8906820、8837689  技术支持:桂林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