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态调整
心态在找工作这个系统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找工作前期,很多同学都会高估或者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而随着找工作进程的展开,一些人开始拿到Offer,另一些人接连被拒,于是很多人的心态开始大起大落,甚至开始给自己定位准确的同学也会怀疑起自己的能力,变得盲目和烦躁。有的同学还把自己和别人定位成竞争关系,抱着“你死我活”的心态单打独斗。这些都会影响到找工作。所以在前面我谈到要做好那些知己知彼的工作,找到和自己match的公司,分出层次。这样自己的心态也会比较稳定,对自我的评价也会相对客观。
其次就是我强调的合作,在team中你会感到更有力量,你的负担会小很多。当然求职的成功与否也有很大运气的因素在里面,有正确的定位并且保持信心,就离成功不远了。
最后想提醒大家的一点是,别人的经验都有其自己的背景在里面,不能生搬硬套,也许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一定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现实的情况。
(三)突如其来的选择
就在我以为我会这样结束大学生活,步入一个我心仪的咨询公司开始我的职业生涯时,一个意外的机会让我面临新的选择。
这家世界知名的投行在4月底发出了招聘投资银行部门(IBD, investment bankingdepartment)实习生的消息。由于我认为自己非金融专业,与投行没有太多的接触,因此一直没有申请过投资银行,而能去感受一下“传说中”的投行生活,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体验。本着试试的想法,我投了简历。没想到最终顺利拿到了Offer,并且不是实习生而是全职的Offer。毕业当头,我要试着重新规划我的职业生涯了。
与其说是选择公司,不如说是选择行业。投行和咨询都很有吸引力。在和一些相关人士聊天后,我了解到这两个行业本质上是类似的,都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但是在以下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从工作涉及的领域来看,投行,尤其是IBD,主要负责公司的上市和M&A业务,服务局限在金融领域,因此内容相对单一;咨询公司分为很多种,我原本选择的公司属于管理咨询公司,会为客户提供管理相关的各种建议和解决方案,不仅仅在财务领域,因此更加多样化。
从工作强度和物质回报角度看,投行的工作强度很大,但是物质回报较高,年薪是咨询的两倍还要多;咨询公司工作强度好于投行,每天平均加班时间比投行少2-3个小时。
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投行培养金融领域的专家,咨询培养可以与公司管理接轨的领导者。在投行工作若干年后,很多人选择跳槽到咨询公司,或者创业,还有人选择不再工作,很少有人回到产业的公司中;多数选择咨询公司的人会在工作三年左右后去读MBA,再跳槽到投行,或者留在咨询公司(考虑到MBA的学费很高,这两个行业是快速还清债务的好选择),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知名的跨国公司。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投行,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我一直对金融行业比较感兴趣;二是本科毕业,使我拥有宝贵的时间财富,即使以后转入其他行业或者再出国读MBA也还有很多机会;三是自己希望能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习一些具体实在的东西,尤其是以前比较缺乏的知识;四是相似劳动强度下,投行有更高的物质回报。这一点其实不需要刻意回避,面试官在面试的时候,如果听到被试者强调自己不在乎薪酬,相反可能会觉得他不够诚。
其实,毕业的时候进入哪个行业不能代表着以后的发展方向就完全确定,虽然影响比较大,但是我们还是会有很多的选择机会。年轻的时候多尝试一些,积累一些能提升自身价值的东西,以后不论在哪个领域,都会做的出色。
(四)打赢“非典型”的战斗
由于找工作的这个学期主要在美国加州,使我的经历也变得非典型。虽然去美国交流是很多同学都羡慕的机会,但客观的说,是有利有弊的。而这里的“弊”主要体现在对找工作的同学影响很大。
正如我前面所说,很多公司9月份就开始校园招聘,而我们要12月中旬才能回国,这时候大部分的公司已经完成了招聘的所有工作。对于这种公司,我除了网申外,还会主动给HR打电话说明情况,申请推迟面试。很遗憾的是这些公司都因为不便为我单独安排面试而使我错失了机会,只有一家公司给我推迟了面试,虽然最后我忍痛拒掉了它的Offer,但心里还是非常感激,对这家公司的印象也非常好。一次次拿到面试通知却因为身在美国而不能参加,这种感觉不比被拒好受。但在努力和公司沟通的过程中,我仍然充满信心。因为我知道,我是有实力的,只是现实的原因让我错失很多机会。心态的调整也给了我很大帮助。于是我一如既往的做好我的准备工作。在去洛杉矶和纽约的飞机上,我仍然在看公司的research材料;在哈佛难得找到上网的机会,我完成了两个公司的网申;在拉斯维加斯的大街上,我还在找公用电话和国内公司联系;深夜三点完成课程作业后,我还在修改cover letter和open questions;在周围同学无忧无虑享受这段难得
时光的时候,我却总是有赶不完的deadline,看不完的材料。这四个月是我大学中最忙碌,最充实的一段时间,自己一个人克服了很多困难,也有了很多收获。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在高压下工作,到北京后我没有来得及倒时差就接连面试了三家公司,并在回国一周后就拿到了自己心仪的Offer。
那些四年里点滴的努力,那些在阳光加州的日子,那些找工作的经历,都会成为我记忆中宝贵的部分。如今,又是一年毕业时,我将离开燕园,开始自己新的历程。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还在前方。而还有很多人要经过毕业的选择,找工作的磨练。愿我的体会能给大家一些帮助,更愿你们在未来的路上一帆风顺。
【编者点评】
骆楠同学的成功带有运气和社会成分,这也是找工作时必不可少的。从今年开始,香港的H股市场开始复苏,而在经历了前两年全球的各主要投资行业的战略萎缩(尤其是亚洲市场)后,其业务人员严重不足。为了抓住H股复苏机会,他们正在加紧招聘中国雇员。但是,更重要的则是她平时的积累再加上正确的求职策略才使她抓住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机会。
对于以下三个投行案例,我们还特意请南洋林德企业顾问公司董事长、著名金融投资专家温元凯先生作了精彩点评。对于骆楠同学,温先生说:“她在career design方面有非常清晰的概念,而我们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都是做得不太好的。她选择了很现实的路,她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弃保研和出国,得到去美国交换学习的机会,她在这几个月里学到的东西,给她带来的职业生涯和视野上面带来的提升比什么都重要。”